書名:歹命囝仔
原書名:A Child Called “It”
作者:Dave Pelzer【戴夫‧佩澤】
譯者:林憲正
ISBN:9570082607
出版日期:2004 年 08 月 05 日
出版:新苗文化─歹命囝仔三部曲【一】

             在媽媽的眼裡,我的名字叫做「它」。
             媽媽細心照顧我的弟妹,卻派給我做不完的家事,
             不給我飯吃,逼我吃弟弟尿布裡的東西,在寒冷的地下室睡覺,
             強迫吞下一匙又一匙的阿摩尼亞,
             喝洗潔劑,關在浴室裡強迫吸入母親特調的化學毒劑,
             全身脫光泡在浴缸冷水中數小時,拿刀子割我。(節自書)


這是戴夫‧佩澤的自身故事。
同樣身為人母的我很難想像
為什麼一個母親會對自己的親生孩子如此殘忍?
這似乎是個很有趣的心理學研究課題,
因何能如此對一個幼小的孩子施以這種暴力?
況且還是自己懷胎十月所生的親生之子...............

為了這個原因,我買了這本書回來看。


           
一個以己為尊,以忙做藉口,以錢是瞻的教育觀,真的什麼都無解。
           研究發現,會虐待子女的父母有幾個共通的部份特質:
          ‧缺乏情緒自控力。
          ‧對孩子不夠了解。
          ‧常看見孩子負面的行為。
          ‧生活在極大的壓力中。
          ‧他們是寂寞的,缺乏自我價值觀。
           這些特質非常接近忙碌症候群衍生出來的人格傾向。
           我終於弄懂了,原來一個忙碌而不知休閒的人,
           可能會是位【潛伏】的隱性虐待者。
           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情緒崩決時,人人都將是暗夜怪客。(節自書)

以上是游乾桂為這本書所寫的推薦序,讓我也對自我的人格特質做了一番省閱。
我發現我不僅是個【缺乏情緒自控力】的人,我也同時是個【缺乏自我價值觀】者。
也因為如此,在我讀這個故事的時候,
我不只是對戴夫的成長遭遇深表同情之外,
我更近而從戴夫的母親身上讀到自己的縮影。
其實這樣的感覺並不是愉快的,反倒是讓我覺得不寒而慄。

在施虐者為人母親的角色上,我看到的是生活上的壓力和無處宣洩的挫折
會導致她成為一個如此另人髮指的施虐母親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
當時的社會背景,生活狀況,家庭環境等等.........
我並非是想為她的罪行作辯解,儘管有再好的藉口或理由,
她的一切舉動都顯示她超越常規太多太多了,很可惡卻也很可憐。

與其說是為我帶來一種震撼,不如說這本書給了我的是一種警惕
也確實是如此,就是一種警惕,一種為人父母似輕實重的警惕。

反觀自己對孩子每次的吼叫,幾乎並不在於孩子確實的做錯了什麼事
而大多都是在於自己的無法面對,與情緒的控制失當
在情緒潰堤時,自己的身上不就存在著書中這位母親的影子嗎?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對於孩子我所能施以最殘暴的對待便是【吼叫】
我卻深刻的感受到其實自己不就是那所謂【潛伏】的隱性虐待者
只是不知道那失手的一天何時將會到來,有了第一次便會再有下一次
事情就是這麼惡性循環的滾落下去,直到愛已成為遙遠的夢境.......

當然我清楚的明白自己不可能如同戴夫的母親般病態的虐待
但任何的暴力都不是我所樂見於在我們努力架構起來的溫馨家庭裡發生的
我衷心的希望並努力做到不可能會有那天的到來

我感謝我在【今日】閱讀了這本書,讓心靈進入了戴夫的成長故事裡
我見到了自己人性中屬於脆弱與有待改善的那一面
從此將學習如何和情緒共處,肯定自我的價值觀

我感念於像戴夫這樣一位飽受摧殘的受虐兒
竟能堅強於自己心中的信念,沒因此而如普羅大眾般的誤入歧途
成年後不僅致力於預防兒童受虐的工作,也盡力的給予孩子不同於己的愛與感念。
我相信戴夫必定也是經歷過一段痛苦的煎熬與掙扎

童年的夢魘輕易的就能奪去他對自我的價值觀與認同
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蹈覆轍母親所留下的陰影似乎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但他放下了,他走出來了。他活出了另一片天,彩繪了屬於自己的風景。
這是我急於想接下去繼續閱讀
【歹命囝仔的寄養日子】
和【歹命囝仔出頭天】這兩本書的最佳動力。

三本書說盡了戴夫的一生,而他卻是以堅難的步伐走過這漫長的年歲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