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那就10月17日吧!
原書名:La Derniere Lecon
作者:Noelle Chatelet【諾愛拉.夏特雷】
譯者:林說俐
ISBN:9861331573

出版日期:2006 年 07 月 31 日
出版:圓神出版


轟動法國社會的真實故事

十月十七日這一天我被強迫註冊,
要上死亡學校,上生命中最珍貴的一堂課。
執教鞭的,是我的母親……


「那就十月十七號吧。」就這樣,一句話,這麼簡單,
不到十個字,這麼簡單,妳向我們宣布妳的死期。
我們面對妳不可改變的死亡決定,漸漸脫離憤怒與反抗,
在倒數計時開始後,跟著妳一起回憶過往,
嘗試細細了解這個值得深思學習的課題。
縱然我們必須提前經歷死亡,
但藉由這場預約好的生前告別,
我們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感謝生命。
這是最後的一個禮物,一份永不止息的愛……《節自網路書介》


讀這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
腦袋則是混凝土般的難以稀釋攪動
「那就十月十七日吧!」
出言者說得看似輕鬆,
收受者卻猶如雷灌頂般的無法接受

有時是因為太愛生命,才會寧願選擇死亡。
作者那位年屆九十二歲高齡的母親
是1997~2002年擔任法國總理的李歐奈爾‧喬斯潘的母親
也是ADMD (爭取死亡尊嚴權利協會) 的成員。

九十二歲的她,儘管身體上沒有多大的病痛煎熬
但相對於心理上所面對的疲累,
一種對於生命的熱愛卻苦於無力品嚐的疲累
一種到老都不願意對生命低頭的自我道德尊嚴,
讓她做出了履行死亡尊嚴權利的要求。
身為女兒的她,面對心愛母親這個幾近殘酷的死亡宣告
要用多少的淚水與不解才能看透、了解
並接受這樣的死亡約會。

讀這本書,我常常遊走在母親與女兒的角色之間
試著去感受、去體驗存在兩者之中的矛盾與想法
我質疑為人母者要怎樣才能鼓起勇氣來拋下所有心愛的一切
選擇一個看似不夠自然的方式跟這個世界道別?
我也質疑做女兒的又怎麼能接受面對那已知的最後一天
然後每天每天過著數著時間
彷彿自己也漸漸走向死亡的日子?
這本書真的太沉重了,
所有關係到死亡的書都會予人如此的感受
但是這本除外,它比沉重來得更加沉重上千倍、上萬倍
當我字句琢磨、千刻萬銘的爬過半本書之後
其實我蠻驚訝這樣的一本書、這樣的一個主題
居然沒讓我掉半滴眼淚。

最終我到底是明白了,
年邁的母親以她的智慧
給女兒的不只是學習面對死亡的功課
也是一種對於死亡這個
跟出生一般自然的過程〝學習接受〞的課題
其實她不只是一個執教鞭的師表,
也同時是個正在學習著的學生
對於一個年紀如此高齡的老婦來說,
面對隨時都有可能到來的惡耗
她選擇將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包括生命的結束
對一個迎接過無數嬰孩來到這世界的接生婆來說
生與死的界限她比誰都還要更能領會。
於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這個階段,
她陪伴孩子一起學習這死亡的功課
陪伴孩子一起去領會這之中存在的複雜情感糾葛
她有幸能夠自己打點喪葬事儀、自己提筆撰寫訃文
那段在自己死後,身邊親人所要面對的哀悼時光
她以自己的方式提前帶領孩子一起渡過了,
這是多麼其妙的一種感覺
當中存在的是死亡的學習、
是母親至死仍不放心的牽掛、
還是一種對於死亡的浪漫

這笑容跟眼角含淚很像─只不過沒有淚─
當我們共同笑一件本來應該哭的事情。

母親用這樣的方式來帶領孩子迎接自己的死亡 
讓看似神聖嚴肅的一件事情
變成彷彿日常中許多瑣碎事件的其中一部份
死亡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尤其對一個九十二歲高齡的老婦來說。
我想蜜海兒女士想告訴孩子的不過如此而已,就這樣。。

「九十二歲,該是趁身體還沒有大病痛就離開的時候了!
我離開平靜的人生。
然而離開親朋好友、大大小小、
即將出世的孫兒等讓我非常傷心。
不過這不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嗎?
我的丈夫、孩子,讓我的人生圓滿。
我不是百分之百的虔誠,但是我常常說:『謝謝。』
感謝這世界的美好!

我希望以後可以有機會窺視
看看人類是否變聰明了,是否停止互相殘害!

我喜歡花,我的丈夫和孩子很體貼地
從不讓我身邊的花斷過
從婚禮當天的金盞花束
一直到後來孩子們送我的漂亮玫瑰、繡球花和蘭花
這些花朵為我呈現一面映照人生的鏡子,
其綻放、盛開、枯萎,儘管時間或長或短,
都是人生的最佳寫照。

謝謝大家,謝謝所有爭取人類有適求安息權利的人。
                                                    蜜海兒‧喬斯潘」


這是作者母親公怖在ADMD網站上以「適求安息」為名的訣別信。
年邁的蜜海兒留給孩子的是一個高貴母親的形象
孩子將永遠記得她是個知道選擇結局與面對死亡的人。

然而,在課本上到最後一課的時候
我的眼淚終究還是不聽使喚的滾落臉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