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700183.jpg

書名:當下的教養
作者:蘇珊‧史帝佛曼
譯者:謝佳真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03日
ISBN:9789865623357


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最難面對的真相:
孩子的問題,十之八九都是你自己未解課題的反映。


新的學期,《幸福花園讀書會》已開始第二週了
這期老師挑了這本《當下的教養》作為閱讀書

書封的這排小字就已經深深打動了我

孩子多麼希望,
你能看見並接納「當下的他(她)」,
不去譴責「過去的他(她)」,
也不去期待「未來的他(她)」。
當下,是你能與孩子相遇的唯一時刻!
用「活在當下」的方式,
建立你們超越語言的深層連結! 《節自書封》
==========================================


這期的讀書會方式上也有了些微的調整
每次聚會,老師先讓我們安安靜靜的閱讀一個章節
然後大家以輪流的方式
聊聊書中自己最有感觸的一段話
上週我們閱讀了前言做為導引
在《前言》裡有一段話讓我非常有感覺
他說:


我們常發現,
自己的孩子是能教會我們最多道理的人。《節自 P.23》


這段話其實一直都存在我的生活之中
在與孩子相處的這十多年裡
我一直都覺得是孩子們教會了我很多的事


在親子教養中,狀況總是來得又嗆又快
你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反應,
你會崩潰嗎?
還是能保持臨在,
並且愈來愈能安注於『現狀』中
作出『回應』,而不是『反應』‧‧‧《節自 P.30》


在這段文字中,我看到了兩個在我生活中過往的場景
都是發生在孩子還幼小的時期:

有一年爸爸生日我送給他一只公事包
禮物才拿到手沒多久的某日
爸爸那天正好將公事包放在家裡沒帶出門
那時年幼的哥哥拿著奇異筆
很開心的在爸爸的公事包上塗鴉
當我發現時,直接『反應』就是大聲斥責
我跟孩子說:『你完蛋了,怎麼可以亂畫爸爸的包包
畫成這樣,擦也擦不掉、洗也洗不掉要怎麼辦‧‧‧』
孩子聽了知道自己闖禍,也很擔心害怕
可是,晚上下班回到家的爸爸
看到公事包上的塗鴉不只是沒顯露生氣
還把它視為一份禮物
每天很驕傲地把孩子塗鴉的那面朝外背著出門。

看到爸爸的舉動及處理事情的態度
其實當下的我感到十分的羞愧
心裡明明很是讚賞
偏偏表現出來的是腦羞成怒的不屑。

再有一次是弟弟剛學會在小馬桶如廁那段日子
有一回他自己窩在廁所裡上大號
許久的時間一直沒等到他喊我去幫他擦屁屁
於是我邊喊著:『弟弟,你到底好了沒?』
一邊推開廁所的門
映入眼中的景象卻把我給嚇傻了
廁所裡大馬桶的邊緣沾了許多便便
地上、洗手臺上、就連毛巾上面都有
更可怕的是,弟弟的兩隻小手上也都是便便
小臉蛋畫滿不知所措的表情站在那裡看著我
當下正好跟路過看到這一幕的哥哥一起發出直接的『反應
我們尖叫了一聲,驚嚇得沒人敢靠近一步
然後,一個英雄般的身影閃進廁所裡
獨自幫忙弟弟清洗乾淨,並將廁所也一併清理好
那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們家的爸爸
當天晚上,爸爸對我說:
『孩子嬰兒時把屎把尿的都沒關係,為什麼現在要嫌棄他?』
爸爸的話讓我感到好深好深的愧疚
仔細想想,其實弟弟只是想要自己把小馬桶裡的便便清理掉
只是他不懂得該怎麼做,結果用了最直接的方法《用手抓》
一想到孩子的那份初心,媽媽真得對自己的反應好慚愧
於是那晚,我在已入睡的弟弟耳邊跟他說:
『弟弟,我知道你是想要自己把馬桶清乾淨,
對不起,媽媽的反應太大了。可是你真得好棒!』
沒想到孩子竟然睡著對我點點頭,還給了我一抹微笑~

這兩件事,在我今日讀著書中的文字時自然地躍進腦海
細想,當時的狀況下,我給孩子的都是直接的『反應』
而爸爸給得正是較為理智的『回應』
這十多年來的婚姻生活,有多少次機會
我們會在另一半或孩子身上得到啟示
宛如遇見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成長為更好的人
但是我們是不是真得都能把握住那個當下的覺知呢?

 

 

 

17015663_1486415208048957_5084953777695367247_o.jpg

是否有在這張看似無趣的照片中找到亮點!?
就在畫面的正中間,是孩子送我的
步道上很容易就擦身而過的一顆《愛心石》~~~

就如同書中的另一句:


真正的靈性,不會發生在洞穴裡或山頂上
而是就在這裡‧‧‧《節自 P.30》


『靈性』這個看似優雅的詞藻
它並不是在仙谷或山中桃花源裡覓得的
其實就存在我們柴米油鹽的日常中
我們如何用覺知的眼去感受身邊發生的事情
從中去接受能讓我們成長的無論是好或不好的發生。

我個人覺得,打開我覺知的眼
是在十多年前那個做月子時期的深夜裡
頂著一直垂下來的眼皮,挺著就要垮下來的腰桿子
手裡抱著還不能適應日夜的嬰兒
看他在自己懷裡哇哇哭著,連我都想跟著哭了
奇特的是,當我感受到
只要我能用夠穩定的情緒去面對那個當下
專注於當下的問題做思考並給予同理心的回應
回饋給我的便是孩子日漸平穩的作息
果真,哥哥在滿月之後就能一覺到天明了。

可是有了這樣的覺知
並沒有讓我更懂得如何處在當下
也沒有讓我更容易把握每一次的覺知
因此,當哥哥拿著奇異筆在爸爸公事包上塗鴉時
當弟弟因為不懂得如何善後而把自己搞得無比狼狽時
媽媽給的居然是情緒上的『反應』
所以,來不及得到爸爸適時『回應』的哥哥
成為一個不愛拿筆的孩子。
而穫得了爸爸理智『回應』的弟弟
現在還是個熱於嘗試動手的孩子

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
努力做到自我修正與成長
因此更能體會到


能讓你大有收穫的明師,
就跟你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就算這個明師會惹你生氣,
或不斷地挑戰著你的極限‧《節自 P.30》


生命中,其實貴人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