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王憶菁
(資深早療工作者 現任愛兒兒童發展中心教師)



人與人的溝通方法,可分為語言及非語言兩部份。
所謂語言,在于有聲音出現,可以讓人聽見,
懂得意思或是文字的呈現,使人可以閱讀;
而非語言係指藉由肢體、表情、動作或圖卡來傳達個人的意思和表示需求。

因此,在發展障礙個案的教學活動上,
老師們就不能只侷限在「要求孩子說,才算是語言的表現」的觀念中,
而應以多重的溝通模式來達溝通目的,滿足個案溝通需求。
學前幼兒的教學模式,多以活潑、多元化、創造(提供點子)、遊戲等方式來呈現教學活動。
好的教學活動是孩子願意參與,喜歡玩、並且是可操作並增加互動的教學策略,
而不應是僵化地只要孩子坐下聽講或背誦而已。
所以,教學活動設計中,教材的準備及教學情境設計是非常重要。
教材並不在乎昂貴、複雜或製作精美,
而是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多變的、重覆出現的教材。
而教學情設計應結合生活事件,強調自然情境,
使孩子學會以後可以很快應用於生活中,並提昇個案的能力。
特別是發展障礙幼兒,他們學的慢且所學有限,
更應強調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及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語言能力的發展是每個幼兒的一項重要發展,
而語言溝通能力學習更需結合生活,
學習可以應對、互動、表示需要的語言內容,
而不是背誦唐詩或唱兒歌而已。
所以,老師應把握教學及生活上的各種情境,
教導個案學習語言、學會應對與互動。

在設計發展障礙幼兒的教學活動,應把握幾個原則:

一、 考慮幼兒的基本發展能力,特別是個案的理解能力。
二、 時間的安排以10-15分鐘為佳,過於冗長的活動易使個案不易配合或無法獨力完成。
三、 幼兒的人數要依活動型式不同而改變。
四、 玩具或教具應每一個個案都有。
五、 輪流等待的時間不可過久。
六、 老師要有愉快的心情,能和幼兒玩在一起。
七、 教學活動需具備重複、連續、可擴展性。
          內容由簡單至複雜,並在每一次活 動中添入一部份新事物。

在掌握原則後,來談談教學活動的進行方式。
每一個教學活動均有一個單元主題及數個單元目標,
在串連每個單元目標時,要明確知道單元主題可以分成多少教學目標,
並瞭解每一個教學目標希望共同達成的學習終點為何。
以下舉一教學例子,可供老師在教學準備上的參考。

*例如:

單元名稱:玩具總動員

教學目標(標示為:1.2.3.)及學習目標(標示為:1-1.1-2.1-3):
1.會正確操作玩具。
 1-1會模仿操作玩具。
 1-2會自己操作玩具。

2.會與人分享。
 2-1會與同伴交換玩具。
 2-2能輪流等待。

3.會收拾玩具。
 3-1會分類玩具。
 3-2在老師口示下,會把玩具放至定點。
 3-3會正確歸類物品。

每一個教學目標的學習,必須溶入在課程中,教學者可在課表上以現有的教學活動,
如:小組課、角落教學、團課活動、律動或體能課中,加入幼兒的學習目標。

一、角落教學設計

在角落教學中,結合單元(如:玩具總動員)設計角落活動及活動目標:
美勞角--製作童玩
圖書角--黑手(認識修理工具)
音樂角--玩具進行曲
娃娃角-汽車大賽
電腦角-打擊魔鬼
積木角-玩具城堡
觸覺角-體力大考驗

在每個角落活動中,老師依循該角落特色並結合個案學習目標作角落活動設計,
使個案在角落學習中,達到應有的個別化教育方案目標。
角落活動中老師可以透過「問與答」、「聽指令作反應」或「模仿聲音、模仿口語」
等策略,促進個案的語言能力。

二、團課活動、體能活動設計

在團課活動、體能活動或律動等課程,
更可以結合「點名」、「聲音模仿」、「接唱」等方法來結合語言訓練目標。
玩「車子」:可以模仿發出「嘟嘟嘟、叭叭叭、車車、碰」等語彙;
玩「槍」:聲音則為「碰碰碰、ㄅ一ㄤㄅ一ㄤ ㄅ一ㄤ、噠噠噠、轟…」.
辦家家酒則可以一邊扮演、一邊作對話,這些都結合語言於教學活動中。
孩子的表現可以使用手勢、動作,可以使用擬聲詞、語彙、電報句、簡單句,
端視個案的溝通能力而定。

三、事件情境設計

教學者可依幼兒的能力引導學習,並適時加入事件情境。

例如:
「蓋玩具城堡」的活動中,老師可以透過「問與答」方式,來論述事件情境。
老師:「城堡內有什麼呢?」
學生:「車子、房子、人、公園…」
老師:「有哪些車子呢?」
學生:有「ㄡㄧ ㄡ一車(救護車)、公車、計程車、爸爸車、媽媽車….」。
老師:「有什麼樣的房子?」
學生:「高高的、矮矮的、胖胖的、寬寬的、大大的….」。
老師:「有誰和你一起住?你家有什麼人呢?
學生:「阿公、阿嬤、奶奶、爺爺、爸爸、姊姊、弟弟、妹妹、哥哥….」。

在這些情境中,對有口語能力的孩子,可以是「老師問,孩子回答」;
若語言能力有限或不會說話的個案,可用實物或圖片呈現來引導幼兒說或指認。

公園情境圖片,可以讓幼兒看著圖片說出:
公園裡有什麼?
小朋友在哪裡?
小朋友在做什麼?
誰帶小朋友去公園玩?
你看這個小朋友在做什麼?
xx跌倒了,流血了怎麼辦?(擦藥、痛痛….讓幼兒敘述他知道的方法、感受。)
xx在騎腳踏車,你會不會? 家裡有沒有腳踏車?

市場情境圖片(或有迷宮的設計),教學者可以應用的引導語言有:
媽媽牽著xx的手?
他們要去哪裡?
看看今天我們要買什麼菜?(蘋果、西瓜、魚、菜、紅蘿蔔…)
我們找一找(蘋果、西瓜、魚、菜、紅蘿蔔…)要去哪裡買?
買東西時,要拿什麼給老板?(藉此教幼兒錢幣的種類、樣子)

此外,還可準備不同的食物模型,分予幼兒。
並可請幼兒扮演老板、客人。讓幼兒學習買東西前,要告訴老板「我要買xx」;
買完菜了,我們今天要當小小廚師,煮菜請客人吃。
煮菜之前要不要洗一洗啊?(請幼兒分類食物、清洗)。
如同扮家家酒一樣,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扮演。
老師適時給予協助、參與…。
活動告一段落,老師要協助幼兒結束、統整情境。

這時,可以問幼兒:
有沒有吃飽飽?
xx吃了什麼東西?
喝了什麼東西?
吃飽了,要跟主人說什麼?
吃飽了,要把髒髒的杯子、碗…洗一洗喔?
(讓幼兒學習串連情境和故事發展,並養成收拾玩具及分類歸位的習慣。)


一個連續的活動,老師要在每一次活動開始前,利用五分鐘敘述上次活動內容。
如此除了可喚起幼兒的記憶,也可讓活動有一個明確性的開始。
這樣會在無形中建立孩子秩序感,並一再地重複溫習、使孩子習得的能力更精確純熟。
在活動過程中,與孩子的對話方式,要注意是否只是被動地回答「是、不是」;
還是為開放式的問答(如:肚子餓,要吃什麼?)。
在被動式的回答中,孩子較缺乏推理思考和主動性,也容易變成過度仿說的說話型式;
而在主動、開放的對話當中,孩子常需思考,要不斷用語言來陳述;
若遇表達能力不好或口語有限的孩子,常無法回應,出現「有口難言」的狀況,
需常常給予暗示,引導孩子仿說、模仿。

語言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啟迪孩子語言溝通能力時,
要注意孩子在認知領域的發展夠不夠、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認識多不多?
這些認知能力及生活經驗將是孩子說話的重要內容,而不致「言之無物」。
語言學習不一定只在教學活動中才能運用或教導,
幼兒的語言學習常經由情境及隨機的方式習得,
也就是學習語言是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會發生。
老師和家長應善於把握和孩子互動的任何機會,來增加幼兒的語言能力,
讓個案學習有用的溝通技巧,得以表示需求、抒發情緒、與人應對,
對於發展障礙個案而言,是一項重要訓練與學習,
對老師或父母而言,更是應時時把握、念念不忘的課題。


文章轉載自:潛能發展部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瑪莉 的頭像
    瑪莉

    瑪莉 在遠方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