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說我扯,盡放些他人文章來充場面
好的文本來就是值得一起共享的嘛‧‧‧
嘻,哲緯兩歲( 2005‧07 )時可愛的模樣‧‧‧
【以下文章轉載至此】
==============================================================================
The Hurried Child: 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
- 作者:Dr. David Elkind/著
- 譯者:洪毓瑛,陳姣伶
- 出版社:和英
- 出版日期:1998年09月15日
《書摘》
◎ 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被迫提早學習閱讀的兒童的確有被揠苗的跡象。當然一定會有一些孩子從小就喜歡閱讀,會主動去翻書或要求成人讀給他們聽,這些兒童在學習閱讀時自然不會感到煩亂和困擾,但有這種性向的孩子畢竟只是少數。根據我與同事以及其他研究者的調查發現,一百個二年級的學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進幼稚園(意指美國五∼六歲孩子就讀的學校)時有熟練的閱讀能力。假如學習閱讀真的像某些人聲稱的「像講話一樣容易」的話,那麼應該有很多孩子早就自己學會閱讀了。事實上,即使你把孩子放在各種印刷品和文字的環境中,他們仍然無法自己學會閱讀。這顯示,閱讀並不是一種本能、簡單的技巧。
◎ 著名的教育家瓦許伯恩(Carleton Washburn)於一九三0年代在伊利諾州進行一項複雜的研究。他比較兩個群體的閱讀能力,一群是自小學一年級即接受正式閱讀指導的學童,另一群則是從二年級才開始學習閱讀的同齡學生。雖然較早開始學習閱讀的兒童在一開始的閱讀測驗表現較好,不過這種優勢到孩子四年級以後就消失了。
◎ 觀察者事先並不知道每位兒童當初屬於哪一個樣本群,他們只是單純觀察孩子的閱讀行為,結果發現較晚學習的孩子比早一點學習閱讀的孩子表現出更熱誠、更自發的閱讀行為。
◎ 提早學習閱讀不一定能夠使孩子變成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也不表示孩子能因此變成一位成功的專家。
◎ 有些相關研究建議:兒童在開始學習閱讀前,需先具備必要的心智能力,否則容易導致長期的學習困難。例如,在一生中所學,我們比較那些五歲前入學和五歲以後入學的學生,發現五歲後入學者在閱讀表現上平均優於五歲即入學者,男生的差異尤其明顯。
◎ 如果孩子是為自己本身的興趣而很早就學會閱讀的話,即使在他們入學後,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但是,我們發現,有些已經會讀書的兒童在學校裡不敢主動承認會閱讀-或許擔心被認為他們怪異或難纏。對有些老師而言,早學會閱讀的小孩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威脅,可能因為覺得必須教給孩子一些特別的東西,或是他們擔心別人搶走他們指導學生閱讀的特權,這些老師通常會對孩子採取負面的態度,可能因此導致學生在課程中產生學習困難的現象,所幸像這樣的老師並不多見。
◎ 影響幼兒最初學習閱讀的關鍵在於-孩子對那個為他讀故事或陪伴他共讀的成人的喜愛與依賴。也就是說,孩子學習閱讀的動機是一種社會性的表現,如果沒有這種社會性的依附(attachment)和動機(motivation),即使節目內容再豐富實用,「芝麻街」對兒童的娛樂效果也會超越它的教育功能。目前的測驗成績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這些節目對孩子的閱讀能力有廣泛或長期的影響。
◎ 兒童應該接受智能上的挑戰,但這種挑戰必須是建設性的。強迫孩子提早閱讀,就像強迫一個連簡單算術都不會的青少年做代數問題,對能力不夠的年輕人來說,絕對是一項十分挫折的經驗。
◎ 對小學階段的兒童而言,能夠每天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時間,由同一個大人陪同學習成長,是非常好的事。這個大人的存在,能夠幫助兒童認知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 適度的壓力有助於孩子了解自己的實力。只有在不當期望和過量的要求之下,才會行程揠苗助長的現象,遺憾的是很多學校都無法將壓力的標準拿捏得恰到好處,現在更有不少人舉著「教育改革」的大旗,讓孩子像實驗室的白老鼠一樣,為未知的目的而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