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子作家/吳敏蘭【曾任台北英國學校雙語教學老師與市北師西洋兒童文學講師】

開學後,學校來了許多新生,大部分的新生在展開團體生活時,都必須調整一些生活習慣。
老師從孩子的習慣中,也可以觀察每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有個五歲的小朋友,在放學前,聽到老師說:「小朋友,換鞋子準備回家囉!」
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把腳抬得高高的,老師說:「怎麼啦?」
這位塊頭頗大的小朋友說:「換鞋啊!」意思就是:「老師,你幫我穿啊!」

看到這個情景,馬上讓我聯想到高中時期在瑞典的見聞:
當時有位剛到瑞典的台灣人,他的孩子進入當地的瑞典小學就讀。
這個孩子口齒清晰、聰明伶俐,我們都覺得他可能只需要一段時間
去適應瑞典文,就可以上軌道了。
沒想到才沒幾天的時間,學校老師請家長到學校,告訴他們,孩子可能有學習遲緩的問題,
這對夫妻大吃一驚,經過了解後才知道,原來他們的孩子不會自己穿外套不會自己綁鞋帶,
但是這些都是北歐的孩子在幼稚園階段就被訓練的「基本能力」,
因此老師認定他一定有學習上的問題。
這個平常非常機伶的孩子,是備受家人寵愛的,因此食衣住行都被照料的好好的,
衣服、鞋子是外婆幫他穿的,因此他從來就不會自己動手。
他不是學不會,而是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去做。
我想,這也是許多台灣家長的通病。

現代人孩子生的少,一個家庭中,可能有好幾個大人百般呵護一個孩子:
媽媽幫忙穿衣服、祖母餵早餐、爸爸幫忙穿鞋子、爺爺則負責背書包。
家裡如果有傭人,更是從早到晚都有人負責收拾,
孩子玩完玩具就放著不管,吃完東西就離桌而去,
這些孩子不是不會自理,而是週遭的人沒給他機會自己摸索、練習,
進而建立自己的獨立性與自信心。

在學校,我們常發現,很多家長讓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時,
才發現孩子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
另外,有些家長並不是因為過度寵愛孩子而代勞,
而是因為自己工作忙碌,為了趕時間,等不及讓孩子自己動手,就直接幫孩子做好,
例如,為了讓孩子趕快吃飽又不弄髒環境,就餵孩子吃飯,
卻忘記讓孩子自己吃飯,對於小肌肉發展是有幫助的。

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己探索,不要過度保護,
也不要幫孩子找藉口、否定孩子學習的能力。
孩子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建立成就感,
在摸索中可嘗試各種可能,在失敗中學習接受挫折,
重要的是,當孩子可以自己做的時候,
就會肯定自己,變得更獨立、更樂於嘗試,進而更有自信。


文章取自:小天下親子作家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瑪莉 的頭像
    瑪莉

    瑪莉 在遠方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