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子作家/湯姆斯•費朗

有效的教養是了解與練習的結果!


當你準備對孩子說話時,不要一下子就跳進問題中,一心只想解釋給孩子聽。
當時間允許時,很多父母會利用提問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思考問題本身。
你也許可以這樣問孩子:

「你要是那樣做,結果會怎麼樣呢?」
「為什麼你覺得可以這樣做呢?」
「如果我跟你那樣說,你會覺得如何?」
「你覺得我為什麼要求你做功課呢?」
「為什麼推別人是不好的行為呢?」
「老師為什麼要你不要說話呢?」

你的提問可以促使孩子獨立思考問題,而不是被動地聽你來場精彩的演說。
這種心智活動在大人平心靜氣的引導下,比較能幫助孩子記住教訓。
提問之後再加上大人的簡短解釋,是改正孩子行為的有效策略。
不論你決定何時對孩子解釋或提問,要記住,
簡短、冷靜的對話總是比冗長、充滿怒氣的訓話好。

了解加上練習
萬一孩子的行為只是一些常見、出現多次的小問題,
沒什麼危險性,但卻又讓你很煩,你該怎麼辦呢?
例如儘管你已經講過千百遍了,你七歲女兒還是偶爾在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
對著你哭訴哀嚎,而且老是忘了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
當她哭鬧時,你對她說要像個大女孩的樣子;
當她把玩具和書籍丟得到處都是,你對她解釋你不是她的傭人。

你這樣解釋有什麼不妥?問題就在她只是個小孩子!
要孩子學會如何避免「不要做」行為,以及如何完成「快去做」行為,
是需要花一點時間的。所以你乾脆放孩子一馬,拿出你的耐性與務實的精神面對吧。

大人往往忘記,要孩子學會一項行為,不僅要讓孩子充分了解,也需要反覆練習。
好比說學開車,你不可能只是讀完駕駛手冊,就知道怎麼開了。
光是靠汽車教練告訴你怎樣發動車子、如何握好方向盤、油門和煞車在哪裡,
是不可能把車子開好的。
知道是一回事,但你得一而再、再而三的練習。
不論你的心情好壞、不論外面的天氣如何,你都要能夠開車上路。

對孩子也是如此。在孩子學會用正常聲音(而不是哀嚎聲)跟你說話前,
或是要她記得收拾自己的東西(免得你像傭人跟在她後面撿東西)前,
可別低估了她需要練習的次數。

如果你偶爾想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們什麼是好行為、什麼是壞行為,當然可以。
只是你要慎選時機,千萬不要在執行規定的當下發表演說。
同時記住,孩子不是小大人;
你不可能跟他們講一大堆道理後,他們就能立即表現出良好的行為。
除了口頭解釋外,大人往往忘了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管道,
可以讓孩子學習分辨是非與好壞行為:

1.父母的身教。
2.從其他孩子(包括兄弟姊妹)身上學習。
3.書籍、電視、音樂。
4.你的稱讚(在好行為之後)。
5.你數1-2-3(在壞行為之後)。
6.大人對其他人(包括小孩與大人)的行為所做的評論。
7.行為實驗:試驗一下,看看結果如何。
8.還有很多很多……

在孩子行為一切正常無虞的時間,你可以想說就說。
只要你和孩子和樂融融,你可以從白天說到晚上都無妨。
事實上,大多數父母認為教養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是,
看著孩子稚嫩的心智,從思考、成長、學習到改變。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能夠參與他們的學習,並鼓勵他們學習,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 


文章取自:小天下親子作家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瑪莉 的頭像
    瑪莉

    瑪莉 在遠方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