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品格時代的私房祕方 【中】
                                                                                                                                              文/鄭一青
                                                       天下雜誌 第287期期 2003/11/15 出刊 



父母不要做的事 



不要榨乾自己和孩子的時間 

父母對小孩要求愈來愈多,往往榨乾自己和孩子的時間。
在生活中排滿各種補習或才藝課程,結果反而因為太急切、太功利,
不但無法協助孩子成功,反而磨光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力。
 
亞迦貝全人教育中心創辦人、臨床心理學家王金石發現,
現代的父母總是怕孩子太閒、有空白,
很多心靈自我成長的能力,要在空白的時間才會發生。」 

「品格包括你能不能欣賞美?
或是你能不能在一件小事,或者在人與人的接觸當中感受到溫暖、關懷,」

信誼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說,
「有的人說他好忙好忙,沒時間,你就會錯失很多東西。錯失當下,錯失一生。」 



別用電視和電玩養孩子

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休閒習慣,台灣的孩子花在電視、打電動玩具的時間太多、太長。 

親子教育專家鄭石岩指出,擬環境長大的孩子,會產生虛擬的人格特質
包括很急躁、沒有耐心、挫折容忍力較差、適應現實的能力較差。

 

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

這時很容易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也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或剛剛哭鬧後,開始教育或強迫他學什麼。 



不要向孩子灌輸仇恨

即使社會存在著不公和不幸,但仇恨的教導,會吞噬孩子的心靈,使孩子永遠失去安寧。

 

不要期望孩子天生就具備大量美德

英國教育學家史賓塞認為,給孩子良善行為的標準是必要的,但不要太急於求表現。
美好的道德品行隨著孩子的心智、經驗,以及心理的成長慢慢成形。
要明白高尚的道德和高尚的智慧一樣,都要經過緩慢的過程才能夠達到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孩子

美國學校中學校長馮凱茜強調,
「永遠永遠給你的孩子沒有條件的愛,愛他們,
不管你的孩子是肥胖、是高大或瘦小,是聰明或是愚笨。」 

成人不放棄孩子,是孩子內在成長力量的來源。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瑪莉 的頭像
    瑪莉

    瑪莉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