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廖玉蕙:別用50歲的成熟 笑20歲的天真


今天朋友MAIL給我的文章
讓我反思了一些事件,也期許自己能有所改變與成長
真的很棒,謝謝與我分享的友人‧‧‧

※圖文均轉載於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必將文章隱藏。


廖玉蕙有一子一女,採取徹底放任的「無為而治」。
蔡家從不立家規、定規矩,廖玉蕙認為:「規定是因為有人會逾越規矩」;
而蔡家兒女「一個是不必操心,一個是操心也沒用;
一個是不必管,一個是管了也沒用。」

哥哥蔡含識從小成績優秀、獨立有主見,
是廖玉蕙口中「不必操心、管了也沒用」的寶貝兒子。

含識小時候考前幾名拿到獎品,問媽媽:「為什麼妹妹倒數前幾名也有獎品?」
廖玉蕙回答:「因為妹妹都幫媽媽做家事、接電話啊。」
打破「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迷思。

台灣父母喜歡送孩子上各種才藝班,弄得孩子視上才藝班為畏途。
蔡家卻是兒子主動要求,學小提琴、畫畫、毛筆…
廖玉蕙戲稱:「常常是我懇求他不要學!」
兒子學東學西,卻總是無疾而終,沒一個學出「成績」,廖玉蕙也不在意。

這些「才藝」一直藏到含識長大,才露出豐美的果實。
他大學念新聞,畢業後卻進入電子公司做行銷、最後還轉成工程師做設計。
廖玉蕙認為,兒子隨心所欲轉行,源自於成長時期的「什麼都摸」;
父母該做的是「不給壓力」,孩子自然會找到興趣與能力。

兒子進電腦公司三、四年,有高薪,
突然說他想「思考自己的人生」,沒多久就辭職到南美洲流浪。
廖玉蕙很憂慮,但沒出口阻止,還到機場送行。
他在南美流浪了整整一年,某天到巴西看嘉年華會,
到了門口買票,突然覺得「夠了,可以回家了。」
回台後他重新回到人生正軌,卻得到更多的熱情和勇氣。

「不要用50歲的成熟,笑20歲的天真!」
廖玉蕙從母親身上,學到
父母應扮演的是「陪伴的角色」,而不是「指導的角色」。
她說,父母擁有比孩子多的人生閱歷,
但時代不同,不見得對孩子有多大幫助,
「沒有誰可以指導誰的人生,重要的是陪伴和分享!」


【本報記者陳宛茜】
【 2010-06-18 /聯合報/AA8版/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瑪莉 的頭像
    瑪莉

    瑪莉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