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廖玉蕙:站在兒女那邊

今天朋友MAIL給我的文章
讓我反思了一些事件,也期許自己能有所改變與成長
真的很棒,謝謝與我分享的友人‧‧‧

※圖文均轉載於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必將文章隱藏。

作家廖玉蕙與女兒蔡含文十分親密,
雖已出社會,與媽媽的互動猶如孩童般,
愛倒進母親懷裡,母女倆臉貼臉地互動熱絡。 



時光倒流40年,廖玉蕙跟媽媽的相處,卻是截然不同的畫面。
「我從小就立志離開媽媽!」廖玉蕙語出驚人。 

廖家住鄉下,「望女成鳳」的廖媽媽卻硬把廖玉蕙轉到台中貴族(台中女中)學校就讀。
廖玉蕙身家背景與同學格格不入,在母親壓力下卻得處處求表現,
在校常遭欺負排擠,回家卻得不到媽媽的理解和撫慰。

廖玉蕙說,那一代的父母年紀輕輕就當了父母,不知教養為何物。
當她流淚回家哭訴學校種種不如意,媽媽冰冷的話語給她更大的打擊:「這都是你的錯!」
童年陰影讓她決心做個「傾聽的媽媽」,「讓兒女知道,我永遠站在你們那一邊!」

含文從小便不愛看書,小二才診斷出罹患嚴重弱視,
矯正後提升到正常水準,但成績始終吊車尾、「衝不破全班倒數第三名的難關」。
身為大學教授的廖玉蕙不在意,總告訴女兒「功課不好沒關係,可以做別的事。」

「我從小總想拿第一名,連踢毽子都要爭冠軍,踢到臉色發白都不肯放棄!」
廖媽媽的期許形成廖玉蕙童年最深重的壓力,
她雖達成母親期望,卻自覺「壓抑、不快樂」,不希望子女步自己的後塵。

蔡含文因此擁有一個毫無壓力的童年。
雖然成績吊車尾,卻幸福快樂地成長,對自己也充滿信心。
廖玉蕙認為,台灣父母喜歡比來比去,但是「父母的面子不應該掛在兒女身上。」

一向聽話貼心的蔡含文,卻在十八歲那一年,提起包包隻身投奔遠在洛杉磯的表姐。
蔡含文說,她聯考失利、前途茫茫,鼓起勇氣想到外頭闖闖。
廖玉蕙雖然害怕,依然貫徹「永遠站在子女那一邊」的教養原則,含淚送走了女兒。
「每次電話鈴響,我最怕聽到她說『我把xx學』Drop掉了!」
廖玉蕙從不把擔心說出口,而是以行動表達支持。
一邊上山下海尋找美國教科書中文譯本、一邊用頻繁的電子郵件溫暖女兒的心。

兩年多後,廖玉蕙收到女兒的電話:「我讀不下去了,可以回家嗎?」
雖覺可惜,她依然支持:「明天就回來吧!」
回到台北,蔡含文找了一份工作,沒多久便重返校園。

廖玉蕙沒想到,求學路驚險重重的女兒,
經歷留學、求職兩大挫折後,人生從此柳暗花明。
蔡含文國小時曾被診斷有「學習障礙」,
憑在異鄉、職場鍛練出的外文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大二那年拿到第二名的獎學金,
「我和她爸爸聽到消息,兩人坐在沙發上,眼淚啪啦啪啦地流下來。」
廖玉蕙以女兒的經驗告訴天下父母:「孩子是值得等待的。」

廖玉蕙與母親的心結,也在母親晚年打開。
廖媽媽過世前一年,她徵得先生的同意,把母親接到家中居住;
已為人母的廖玉蕙,重新體會當年媽媽的困境。

「那一年是最幸福的時光!」廖玉蕙說,
母親讓她「反思自己的人生」,她從母親身上學到的,都在子女身上結為果實。
某次母親看到含文坐在陽台前,對著夕陽沉思發呆,大笑:「你小時候也是這樣啊!」
不同的是,當年母親無法理解廖玉蕙的多愁善感;
廖玉蕙則是坐到女兒旁邊、靜靜聽她傾訴。
這三代母女的結,至此形成一個幸福的圓。


廖玉蕙:站在兒女那邊 

【本報記者陳宛茜】
【 2010-06-18 /聯合報/AA8版/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瑪莉 的頭像
    瑪莉

    瑪莉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