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子作家 / 洪蘭教授

一位朋友的孩子因恐懼上學而常逃學,
後因自殺在醫院中才被診斷出來為失讀症(dyslexia)。
她一夜之間老了十年,看到我,抱著我痛哭,
她說她哭的不是這個病,而是她冤枉了孩子這麼多年。
她一直以為孩子是懶、不長進、是廢物,不知道原來是病。
我聽了很感慨。
也曾有個校長在退休後,才知道什麼是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
他一直以為是孩子壞,上課故意出聲音、罵髒話、做怪動作,不知道原來是基因的關係。
他很後悔打了孩子二十年,但人生不能逆轉,後悔已莫及了。

大腦跟學習有很大的關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最近花了九千萬美金
設了四個國家型腦與學習中心,用磁振造影(MRI)來探討有效的學習方式,
尤其用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來看大腦連結的情形。
智慧的定義現已變為神經連結的密度和方式,
效率(efficiency)是知道該怎麼做(doing things right),
效果(effectiveness)是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
前者是有能力,不浪費時間與精力去達成目的,是神經連結的方式;
後者是有知識,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迅速產生預期效果,是神經連接的密度。
學習要事半功倍,必須知道大腦的運作。 


大人的態度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
 

近年來最大的突破是知道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是個交互作用,
基因決定某個行為的出現,而這個行為回過頭來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
從腦造影圖片中看到,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基因相同,大腦結構相同,
他們在做同一件事時,大腦活化的神經迴路也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
後天經驗正是我們教育可以著力的地方,我們的態度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為我們的無知,黯淡的過了一生。

醫學在一八八五年就知道有妥瑞氏症(即所謂罵髒話的候爵夫人),
失讀症則跟我們的染色體二、三、六、十五、十八有關,
許多名人也有閱讀障礙,如邱吉爾、洛克斐勒、愛迪生、愛因斯坦、湯姆克魯斯,
但都不因此而減少他們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其實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失讀症的記載。
南朝宋孝武帝時令群臣賦詩,沈慶之不會寫字(史書說他「每恨手不知書,眼不識字」),
只好跟皇上說:「臣不知書,請口授師伯。」
皇帝便命顏師伯執筆,慶之口授說:
「微生遇多幸,得逢時運昌,朽老筋力盡,徒步還南關,辭榮此聖世,何愧張子房。」
不會讀、不會寫,一樣可以作詩,因為心智的啟發不是只有視覺,其他管道也都可以。
他敢自比作張良,可見自視極高,沒有因自己不能讀寫而覺得低人一等,
我們現在反而不及古人,不會讀書,便連人都不是了。

現在流行的四不一沒有,是:
老師不會教,學生不快樂,家長不放心,政府不負責,畢業沒頭路。
政府什麼時候能放下權力鬥爭,正眼看一下世界教育的趨勢呢? 


文章取自:小天下親子作家專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瑪莉 的頭像
    瑪莉

    瑪莉

    瑪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